2022年3月25日,beat365在线登录平台于学院105报告厅举行本学年第11期、总第217期学术论坛。本次学术论坛的汇报者为卢冉冉、鲁琦、马晓萌、盛源,指导老师为王坤立老师。
第一位汇报者是2020级硕士研究生卢冉冉,本次汇报的是2020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Q1区,2020年影响因子为91.253的一篇文献,题目是“HPV Vaccination and the Risk of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HPV疫苗接种与浸润型宫颈癌的风险),作者Jiayao Lei,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宫颈癌的预防研究。四价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在预防高级别宫颈病变方面的疗效和有效性已被证明。然而,缺乏数据来说明四价HPV疫苗接种与随后的侵袭性宫颈癌风险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利用瑞典全国人口和健康登记册,对2006年至2017年10至30岁的1672983名女孩和妇女进行了跟踪调查,并评估了HPV疫苗接种与侵袭性宫颈癌风险之间的关系,控制了随访年龄、日历年、居住县和父母特征,包括教育、家庭收入、母亲出生国和母亲病史。在研究期间,研究者评估了女孩和女性在31岁生日之前是否患有宫颈癌。19名接受过四价HPV疫苗的女性和538名未接受疫苗的女性被诊断为宫颈癌。在接种过疫苗的妇女中,宫颈癌的累积发病率为每10万人47例,在未接种疫苗的妇女中为每10万人94例。在对随访时的年龄进行调整后,接种人群与未接种人群的发病率比为0.51(95%可信区间CI,0.32至0.82)。在对其他协变量进行额外调整后,发病率比率为0.37(95%CI,0.21至0.57)。在对所有协变量进行调整后,17岁之前接种过疫苗的女性的发病率比率为0.12(95%CI,0.00至0.34),17岁至30岁接种过疫苗的女性的发病率比率为0.47(95%CI,0.27至0.75)。研究结果显示,在10至30岁的瑞典女孩和妇女中,四价HPV疫苗接种与人口水平的侵袭性宫颈癌风险的降低有显著相关性。
第二位汇报者是2020级专业硕士研究生鲁琦,本次汇报的文章发表于Preventive Medicine杂志,该杂志五年的影响因子是5.109,JCR分区为Q1区。文章的题目是《The combined effect of behavioural risk factors on disability in aging adults from the Canadian Longitudinal Study on Aging (CLSA)》,本研究使用加拿大老龄化纵向研究(CLSA)现有的基线横断面数据,纳入了居住在加拿大10个省份的51338名45至85岁的加拿大男性和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行为风险因素(吸烟、体力活动和营养状况)是如何产生聚集效应,并将行为风险因素根据年龄和性别进行分层分析,探究与失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在这些风险因素中,在所有三个风险因素都存在的个体中,体力活动占总人口风险水平的70%至90%,这表明体力活动是人口失能负担的关键驱动因素。另外,在对吸烟、低体力活动和高营养风险等风险因素独特组合的分析中,行为风险因素与失能的关联程度取决于包括哪些风险因素,即行为风险因素存在集群效应,并因年龄和性别阶层而异。本研究结果对于制定公共卫生战略以减轻老龄人口的失能负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三位汇报者是2020级专业硕士研究生马晓萌,本次汇报的文章发表于Palliative Medicine杂志,该杂志五年的影响因子是5.657,JCR分区为为Q1区。文章的题目是《Patients’ preference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initial advance care planning discussions’timing: A cross-cultural mixed-methods study》。预立医疗照护计划(Advance Care Planning,ACP)是患者意识清楚时,在获得病情预后和医疗救护措施信息的前提下,凭借个人生活经验及价值观,表明自己将来进入危重期时的治疗护理意愿。但目前ACP讨论的最佳时机仍不确定,本研究是一项日本和台湾合作开展的一项跨文化的混合性研究,通过三个版本问卷中的多项选择题及自由描述题,并结合Fried等研究中描述的“虚弱”或健康恶化的五个组成部分(无意识的体重减轻、自我报告的疲劳、步行缓慢、虚弱和低体力活动)定义了四个潜在的可能开始讨论ACP的阶段,以了解并评估患者在身体衰退的不同阶段开始讨论ACP的意愿,并确定可以接受最早开始讨论ACP的相关因素。量性研究结果显示,超过70%的患者愿意在他们还健康的时候就开始讨论ACP;约90%的人愿意在健康或虚弱1期,也就是在遭受任何严重的能力丧失之前开始讨论ACP。质性研究结果则表明有超过60%的人表示,ACP是一种“明智的预防措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近20%)在他们真正面临生命终结之前不想开始讨论ACP。本研究不仅为后续优化ACP的讨论时机提出了建议,也为进一步开展ACP干预提供了参考依据。
第四位汇报者是2020级硕士研究生盛源,本次汇报的是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该杂志五年影响因素是6.847,文章的题目是《The effect of systemic and local risk factors on triggering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 in cancer patient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ased on ultrasound examination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PICC相关性血栓(PICC CRT)被认为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虽然既往研究已经充分探讨了PICCRT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可以分为系统性危险因素如高凝状态、高龄、肥胖等,以及与PICC技术相关的局部性危险因素如血流速度、导管-静脉直径比值(CVR)、穿刺次数等,但上述两类危险因素引发PICCRT的作用效应目前尚无定论。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全身及局部危险因素对PICCCRT形成的影响及相互关系,有助于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血栓的发生。该研究对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PICC置管的癌症患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由同一名超声医师在置管前1天及置管后2周内每隔1天采用超声评估患者是否发生PICCRT,同时,由指定的研究护士收集患者的年龄、BMI、出凝血指标、血流速度、CVR以及穿刺次数等数据。结果显示:在纳入的173例患者中,126例(72.8%)患者被诊断为导管相关性血栓,大部分PICCRT (n = 118, 93.7%) 在置管后5天内确诊,所有的PICCRT都在置管后9天内确诊。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局部性危险因素(CVR标准化路径系数=0.32、p<0.05),血流速度标准化路径系数=−0.35、p<0.05)引发PICCRT的作用效应大于系统性危险因素(年龄标准化路径系数=0.13、p<0.05,高凝状态标准化路径系数=0.17,p<0.05)。这提示PICC置入后第一周是预防PICCRT的关键时期,应针对局部危险因素制定综合干预方案实施血栓防控。
四位汇报者对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精彩汇报,王坤立老师根据汇报内容进行了精彩点评,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大家受益匪浅,这一期学术论坛圆满结束。